返回
首页>>博物馆资料>>博物馆简介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简介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由于南北地理及五千年历史的跨度,人口聚居地分布得很广,加上生产方式的不同,产生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文化、宗教、饮食、建筑、服饰构成了各民族的历史和特征。作为多民族共同体的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主体。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展现各民族大团结的大型园林——中华民族园在朝阳区北部建成。这是京城第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旨在复原、收藏、展示和研究中国56个民族文化、文物、社会生活,增强国民爱我中华的民族意识,促进青少年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在首都为各民族提供一个面向全国和世界的永久性窗口。


      中华民族园建成开放至今,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团中央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建设历程


      中华民族园坐落在北京市北四环中路,园区占地面积28.2万平方米,分南北两园。投资主体是北京中华民族园有限公司,土地性质为划拨。属自收自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民办事业单位。1992年6月民族园一期工程开始征地建设,1994年6月18日,北园(一期工程)建成开放,同时命名为“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1997年11月,民族园二期工程立项开工,2001年9月29日,南园(二期工程)建成开放,并由北京市委、市政府主持,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中华慈善总会会长阎明复,北京市长刘淇,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等领导,出席开幕式。2001年10月10日,“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经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登记改名为“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


      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的建设,被列入北京市“八五”建设和建国50周年大庆的重点工程,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支持,得到各民族地方政府和群众的热情帮助与参与,得到海外爱国侨胞的全力资助。1999年,公园纳入北京市总体建设规划,成为标志性建筑,同时将民族园列为申办奥运会的环境配套项目。中华民族园作为奥运献礼工程,是奥运村第一个完成建设的文化项目。


      设计理念


      中华民族博物院设计宗旨是“尊重自然,真实再现”。以博物馆与园林相结合,以露天形式立体再现中华各民族文化及生活环境,集生态环境、人文地理、历史古迹、民族文化为一体,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人类学博物馆。


      中华民族博物院四面毗邻现代化的城市建筑景观,地势平坦狭长。如何在城市中心这一特殊的地貌下营造出适合少数民族居住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建设中的关键一步。为了在这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生动真实地民族景观,除了挖湖堆山外,主要采取真假相结合的手法,利用人造山、人造树、人造水面,与真的房、真的植物想结合,使景观更加自然真实,地貌更加丰富。从建房、搭桥到村寨间的小路、篱笆,能用木、竹、石材等天然材料的就尽量少用、不用钢筋、水泥、混凝土。少数民族建筑全部采用当地原材料由民族工匠按照传统建筑习俗和工艺1:1建造;梯田、路牙、湖岸,全部由一块块毛石、卵石人工垒砌;篱笆、围栏、棚架也都是传统工艺手工制作。


      中华民族博物院的绿化独具特色,把垂直绿化与屋顶花园结合,园林植物与农作物相结合,保护和利用本土野生植物品种。园内山环水绕,农田、菜园星罗棋布,野花野草遍地,植被品种极其丰富,为各种鸟类、小动物、昆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成为闹市中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片桃源,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博物院独具特色的园林式博物馆风格。使游人一进入园区就仿佛置身于乡村、山野中。


      资源特色


      中华民族博物院由中国56个民族的56座博物馆组成,并建有100多处民族特色景观和综合主展厅一座,馆藏文物10万件。其宗旨是展现民族建筑,保护民族文物,传播民族知识,研究民族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把静态陈列与动态表演相结合,通过各种专题展览、文艺演出、节庆活动,从环境、建筑、歌舞、民俗、餐饮、传统竞技、传统手工艺等方面,记录历史,展现今天,再现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在这里“一日纵览江山万里,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尽收眼底”。


      民族建筑荟萃精华,原汁原味。园内建有少数民族代表性传统建筑430余座,有南方民族的竹楼、吊脚楼,西部民族的石碉房、土窑洞,北方民族的土坯房、撮罗子,有山地民族的木楞房,草原民族的毡包房,还有伊斯兰风格的西域建筑……所有民族建筑,均按1:1比例,由各民族工匠按本民族传统建筑工艺和文化习俗,使用当地原材料建造。其中部分建筑是从民族地区拆运到北京原旧复旧落建的老建筑,如撒拉族篱笆楼、宣礼楼;畲族古民居、廊桥等,年代从一百至四百年历史不等,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景区环境山环水绕,自然淳朴。由山谷、湖泊、草原、密林、溶洞、瀑布等构成多种风格的生态景观,具有各民族特色的街镇、庙塔、石窟、桥廊等点缀其中,房前屋后片片梯田、水田错落有致,菜园、瓜架情趣盎然,真实呈现各民族原始、自然的生活环境。

园中汇集了诸多景观之最:国内首座高23米的铸铁雕塑柱端厚凝重,最大的热带榕林遮天蔽日,最长的人造树桥曲折险峻,最大的土林雄伟壮观,还有狂涓相宜的盘龙叠水瀑布、古朴隽永的沧源岩画等。尤以台湾原住民村落的复原,更为游客开辟了一条领略祖国宝岛原住民文化的捷径。


      文化活动内容多样,参与性强。常年有二十多个民族成分的十支少数民族队伍,在园内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内容主要有:原生态歌舞、传统手工艺、民族服装服饰、传统体育竞技等。最具特色的是以傣族泼水节为龙头的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以“走进民族大家庭”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动。所有演出活动力求挖掘和展示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民族文化,展现民族风采,促进民族团结。


      陈列展览展品丰富,特色鲜明。作为国际博物馆协会和中国博物馆学会的重要成员,中华民族博物院的陈列展览涵盖建筑、环境、人文、文物等四个方面。展品以中国56个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文娱、艺术品为主,分为原状陈列和专题展览两部分。原状陈列包括56个民族的代表性传统建筑、环境及室内外生产生活用品原状复原陈列;专题展览涵盖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综合实物展览有:《庶民——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根》(十三个专题),《中华百姓传统生活饰品展》(二十二个专题);代表性专题展览有:《中国民间传统灯具展》《中国传统糕饼模具展》《满族传统文化展》《藏族系列文化展》《羌族文化遗产展》《鄂伦春族文化展》等。


      教育基地


      中华民族博物院的文化活动以民族节庆活动为龙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内容健康,形式多样,深受游客欢迎。主要有:民族节庆活动、原生态歌舞、传统手工艺、传统服装服饰、传统体育竞技、民族知识问答以及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展览等。目前,中华民族博物院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民族分类最全的民族文化保护、展示和交流的基地,是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针对中小学生开展《走进民族大家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参观中华56个民族建筑、特色景观、民俗民间文物等静态展览,结合各民族手工艺、服装服饰、游戏、歌舞、体育等动态展示,加强中华大家庭的宣传。丰富并调整了原有的6大系列活动,学生可以菜单式选择开展某一项或多项活动。


      第一系列,与民族同胞共升一面国旗。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同学。为此我们专门组建了少数民族国旗班,设计了升旗仪式。进园参观前,和少数民族同胞一起列队举行升国旗仪式,是第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第二系列,了解一段民族发展史。

      适合较高年龄段的学生。这个系列中我们突出了民族历史传承教育,强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历史推进。


      三系列,学一项民族基础技能。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少数民族歌舞、手工艺制作、穿着民族服装服饰等活动,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可以对民间工艺建立感性而直观的认识。从而感受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多彩多姿。


      第四系列,参与一项民族集体活动。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同学们和少数民族手拉手跳起欢快的民族集体舞,或是开展一项民族体育竞技游戏,加入到团队中,体会参与,增进交流,创造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


      第五系列,传唱一首民族经典红歌。

      有些民族歌曲,从五、六十年代传唱至今,为了让更多新时代的学生了解并传扬革命精神,特别选取了部分民族的经典红歌传唱。


      第六系列,参观一个综合展览。

      园内有民居原状陈列和各种专题展览几十个,通过参观这些展览,同学们可以了解中国百姓的智慧和审美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到顶部